1415102-14贺婷
撒哈拉沙漠以它宽广的土地来养育这一群殖民地里的“野蛮”人,而三毛同样也以她宽广的胸怀容纳着撒哈拉的一切。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在我看来,那漫无边际的撒哈拉是神秘的、是宽广的,同时也是大气和勇敢的,它默默养育着这群撒哈拉威人和那些来自遥远的西班牙殖民地的人。面对他们无尽的索取却从不求回报;面对他们的“打闹”(撒哈拉的政权动荡),也如母亲一般包容着他们,从不退缩和害怕。《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撒哈拉的一切也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所生活的一切。在那样一个黄沙满地、尘土飞扬的国度,三毛却和荷西过着在我们这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浪漫”生活,但即使是这样,三毛依然活出了她自己该有的精彩。
三毛的神秘就像是那个看不见边际的撒哈拉一样。一望无际的沙土、成群的骆驼、再加上一些从未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撒哈拉威人,没有人知道她们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上以前到底发生过什么。而我也同样不明白一个女子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去到那里,还能在那里定居下来,她能够一个人在撒哈拉沙漠里旅行,能够自己扎一个帐篷住下来,能够与撒哈拉的一切做着勇敢的斗争。或许正是撒哈拉的神秘与她自己身上的神秘在相互吸引着。
三毛是宽广的,就好像是撒哈拉的宽广一样。撒哈拉面积广大,在这里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撒哈拉威人。而三毛也在这里用她的宽广来“养育”着她们。当她在面对一群充满异味、全身邋遢、满口脏话的撒哈拉威人的时候,她的反应从来都不是捂着自己的鼻子,然后狠狠地将门摔上,反而每次都会非常热情地请她们进屋,将自己准备的吃食分给她们吃;当她们发现三毛有一些“新奇”的东西的时候,每次都会来向她借,甚至是吃饭用的刀叉,让人恼火,也让人无奈。尽管三毛每次都想的是下次来就不要借出去了,但是当邻居们一来,她又好像是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她还在撒哈拉当起了“医生”,悬壶济世。她也在当地办起了学校,教她们读书写字,也将“现代文明”带给了这些撒哈拉的女孩子们。这些未被“开化”的人会经常惹她生气了,但是每次来找她的时候,她又依旧会将门打开,将她们迎进来。不管她们的到来是打搅了她的午睡还是打乱了她原来的计划。
三毛的勇敢和大气也是令人钦佩的,如撒哈拉一样。撒哈拉抵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也承受着殖民地政权的动荡,他坚强、从不退缩。同时三毛的勇敢也太多太多。当她与荷西一起去找化石,荷西不小心掉进了泥沼里,她没法施救时,她也坚持着陪在荷西身边;当她一个人智斗三个对她图谋不轨的撒哈拉威人时,也是从容镇定,一个人开着车将油门踩到底,在沙漠中奔驰,甚至在最后将车灯关了来甩掉那三个撒哈拉威人;即使刚刚经历了那样的惊心动魄,她依旧能想出办法来救她的荷西。一个女子,且先不用“弱”来形容,用她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将车的四个轮胎卸下来,然后将它们一个一个的放入泥沼中,一步一步地来到荷西的身边。当她看到荷西抓住她丢过去的绳子的时候,她哭了;当她知道荷西又可以呆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哭了;但是她在荷西掉进去的时候,她没有哭;在她被三个撒哈拉威人追的时候她没有哭。我想这才是三毛,三毛所特有的软弱和勇敢。三毛同时也是大气的,像是她故事中的那个军曹沙巴一样,即使背负着一个营的兄弟的命,最后却依旧选择了为了那些撒哈拉威小孩的生命,而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轰轰烈烈的逝去在撒哈拉的土地上;在撒哈拉的政权发生剧烈的动荡的时候,当那里的人在那里编者歌谣说:“游击队杀荷西,杀三毛时”,三毛也从未责怪过她们,依旧做着她能够帮忙做的事情;在那个聪慧美丽的沙伊达和她丈夫遇难时,即使知道他们俩的处境有多危险,即使知道帮助她们会让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但她依然毫无顾虑的伸出了自己的手,帮助了她们。即使是在最后,她也用自己仅剩的一点力气来维护沙伊达最后的一丝尊严。尽管她失败了,但却让人不得不被她的勇气和大气所折服。
我喜爱《撒哈拉的故事》,我想我已经爱上了这样一个黄沙满地的地方,同样,我也深深爱着这个像“撒哈拉”一样的女子——三毛。